齐登科(1904年~1971年),男,汉族,河北行唐人,中共党员,解剖学二级教授,中国解剖学会发起人之一。
193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医学系,师从北京协和医学院著名解剖学专家谭戛黎教授专攻局部解剖学。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担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上海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人体解剖学及神经解剖学专题委员会委员等。
王有琪(1899年~1995年),男,回族,江苏六合人,九三学社成员,组织学与胚胎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30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理学院动物系。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组织胚胎学及显微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解剖学会理事长,华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
李亮(1907年~1971年),男,汉族,江苏镇江市人,中共党员,生物化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第一届工会副主席。先后担任上海工业卫生研究所所长,上海生化学会副理事长等。
陈康颐(1908年~2005年),男,汉族,江苏江阴人,法医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法医学教研组主任。先后担任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特约编审,军委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医学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顾问,全国法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林飞卿(1904年~1998年),女,汉族,浙江镇海人,九三学社成员,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3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先后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上海市第1-8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徐荫祺(1905年~1986年),男,汉族,江苏苏州市人,九三学社成员,寄生虫病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26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历任上海第—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我国动物学会、昆虫学会的发起人之一,长期担任上海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自然博物馆学术顾问等职。
李鸿儒(1905~1997年),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医生,1935年初就聘于上海医学院附属红会第一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任外科医师。1945年任骨科主任。1946年到1947年由美国医药援华委员会资助赴美国各著名骨科中心访问,回国后继续任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全面负责骨科的医教研工作。1995年由华山医院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称号。 李鸿儒教授是上海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我国骨科界的创始人之一。著名骨科专家和教育家,骨科的老前辈。1956年—1984年任华山医院院长,并历任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副主任、华山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云南省昆明上海医学院骨科主任、华山医院骨科教研室主任、显微外科研究室主任,1956年被卫生部评为二级教授。
杨铭鼎(1902- )环境卫生学家,卫生工程学家。1929—1931年期间,设计并监造了当时最先进的南京中央医院。1931年,采取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等措施,扑灭了长江洪水后的霍乱大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到华东、淮南、淄博、马鞍山等6个煤矿、铁矿和50多家工厂调查研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运用通风和湿式采矿等技术,降低工作区内的高温、高湿及粉尘、沼气的浓度,使煤矽肺、工伤事故、中暑等得到了控制和基本消灭。他先后建立城乡工矿教学基地10余处,培养技术人才达8000余人。1948—现在 任上海医学院(1952年改称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改称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环境卫生教研组主任、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张去病 (1903-1991)我国肿瘤放射界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 9 3 6年夏赴美国进修, 曾在美国宾州大学、斯隆· 凯瑟琳纪念医院学习放射治疗。1 9 3 7年底返回祖国后, 历任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讲师、副教授, 1 9 5 3年任上海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教授。曾任卫生部全国肺癌研究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上海放射学会副理事长。
崔之义 (1908~1975)外科学家。祖籍安徽太平,出生于湖北武昌。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民国24年(193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留校任教。民国36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研修外科,被国际外科学会吸收为会员。民国37年回国,继续在母校执教,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外科主任、院长。解放后,历任华东医院首任院长,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崔氏外科基础扎实,手术精湛而富有创新精神。
宋梧生(1895年-1969年) 宋教授在法国里昂大学先后获得医学博士和化学博士学位,后毅然返回祖国投身爱国运动和振兴祖国医药教育和医药工业的事业中。他曾协助颜福庆院长创办国立上海医学院药学专修科,担任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他还曾任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制造注射用葡萄糖的工厂——大中化工厂和阳明医院(现在的余姚市第一人民医院)。
伍裕万(1906年-1989年) 伍教授在法国里昂药学院获药学博士学位,历任中法大学药科药物化学教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药科教务长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医学院药科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药科副主任、上海医学院药学院副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主任等职。伍教授长期从事药学教育和药物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既重视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又十分注重新药与新剂型的研究与发展,在全国药学院系中率先设置理论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实验、化学药理和物理药剂学等课程,使药学教育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许植方(1897-1982) 药物化学和药学教育家,二级教授。曾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创建分析鉴定科,任科主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他在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培育了中国几代的化学和药学人才。许教授从事教学的同时,还坚持不懈地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曾获得1935年科学奖,发表论文40余篇。晚年他为家乡的工厂解决业务问题,把最后的光和热献给了化学事业。
杨毅(1904-1973) 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早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药学科求学,并获药学学士学位。曾任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生药学科研究员,新星药厂研究所所长,同仁大学任教,上海市卫生局(国民党统治时期)接收专员,大同大学化学系教授,北洋药厂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技正(管理监督上海市所有药厂)等职,对当时上海制药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杨教授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后,着手筹建制药工程教研室,并为药化专业开设有机单元课程。后任药物化学教研室教授、主任,药学系副主任等。
袁开基(1904-1982)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药学家。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医学院及药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袁教授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高等院校任教,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在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药学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张和岑(1898-1985) 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医学文摘药学分册编译委员。他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植物生理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解放前任国立上海医学院生物学教授兼中法大学药用植物学及生药学教授。解放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部生物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等。他长期从事生物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教龄长达60年。
赵士寿(1898-1976) 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药剂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后考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药科,获硕士学位。历任南京、上海等地药厂技师及厂长职务,曾在上海中法大学药剂科任教,解放后继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教授、药剂学教研室主任,把毕生精力贯注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在药学教育、科研和学术工作中做除了重大的贡献。他积极从事学术和社会方面的各种活动,历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药学学报》编委等职,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范日新(1906一1996年) 二级教授。1934年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1941年,赴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博士学位。1945年,在大连市卫生委员会任接收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任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1954年,回上海第一医学院任教。
戴天右(1904一 2002 )。二级教授.1933年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 1937年美国哈佛大学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1943年,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及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科主任。1954年回上海第一医学院,任卫生系副主任,上海第—医学院教务长。
许世瑾(1903一1988年) 二级教授 192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专科学校。1930年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1926年,提出中国第一个死因分析表。1934年,在国际上发表了中国国第一份死亡率结果。从1935年起,组织与建成全国疾病报告系统。解放后,制订的中国第一个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