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 新闻公告 >> 新闻中心

沉痛悼念!一辈子都在研究“心”的陈灏珠院士离开了我们

 

 

 

  今天(10月30日)凌晨3点09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院士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6岁。

 

 

陈灏珠院士

 

  陈灏珠,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1924年11月生于香港,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71年。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率先作冠状动脉造影和腔内超声检查;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率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历年发表论文和学术性文章700余篇,主编专著12本,参编书30余本。从事医疗工作中立功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1等奖7项,其他等级奖11项,获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9位。捐资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致力于医疗扶贫工作,并资助经济困难医学生完成学业。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爱每颗跳动的心

 

记著名心脏病学家陈灏珠院士

 

  陈灏珠1924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书香家庭,在那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父母从小就把他送到了中国人自己办的学校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香港沦陷,他们全家逃难回到祖国内地,他高中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却无书可读,颠沛流离。目睹当时祖国的国贫民弱,饱尝了侵略者的欺凌之苦,他立志要为祖国的强大,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贡献力量。1943年他恢复学业,随即考入当时流亡到粤、湘、赣交界处的国立中正医学院。战乱中学校几经搬迁,直到抗战胜利,才迁回江西省会南昌市。在战争和流亡的磨难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陈灏珠最终完成了医学院5年理论课程的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48年他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习,实习一年期满正式毕业时,上海已经解放,他应聘留在中山医院内科工作,从此踏上了临床医师的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祖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陈灏珠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教导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他用夜以继日的勤奋学习和工作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从临床到科研,从教学到社会活动,伴随着共和国71年的历程,陈灏珠用汗水和心血写下了辉煌的人生乐章。

 

1948年国立中正医学院(第七班)全班与老师左7为陈灏珠坐在栏杆上

 

医术精湛,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陈灏珠忘我工作,从实习医师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他在中山医院集体宿舍住了整整六年,平时几乎没有节假日。在此期间,他还博览医学典籍,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50年国家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参加上海市郊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当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进行静脉注射锑剂治疗危险性也很大,但陈灏珠毅然报名参加,经他悉心治疗的解放军战士无一发生意外或严重并发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1951年陈灏珠再次响应号召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在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救治前线转送下来的伤病员,同时帮助创建东北军区军医专科学校(现第一军医大学的前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颁发的立功奖状。1968年陈灏珠又参加医疗队来到贵州省威宁县巡回医疗,为边远山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山区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有些季节食物供应都会发生困难,诊治一个病人常常要走一天的山路,医疗器械和药品更是奇缺。他没有退缩,坚持天天出诊,并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敬。为了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他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培养了一批当地基层医生,在这些医生能独立处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后,他才离开贵州。1969年,云南通海发生大地震,陈灏珠又随上海市抗震救灾医疗队连夜飞赴灾区。他和同事冒着余震,风餐露宿,不分昼夜地抢救伤病员,控制灾后传染病,帮助解决疑难杂症,直到最后一批撤离。

 

1950年防治血吸虫于浙江嘉兴。前排左4为陈灏珠

1951年在抗美援朝医疗队中从事教学工作。左2为陈灏珠

 

   十年浩劫期间,年轻医生“闹革命”,年老的医生很多受到了隔离审查。时值中年的陈灏珠默默承担起医疗工作的重任,有一段时期几乎每晚都被唤起处理病情,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对所有来求治的病人和蔼热情、尽心尽力地服务,仍孜孜不倦地做学问。

   70年代起,来访国外人士逐渐增多,陈灏珠多次参加来华访问患病外宾的抢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1975年美国血吸虫病代表团副团长巴茨博士在我国访问期间突患心肌梗死,生命危在旦夕,陈灏珠奉命前往抢救并担任抢救组组长,他婉言谢绝了美方派医务人员来华主持抢救的要求,与同事一起经过七昼夜不眠不休的治疗和监护,终于使病人脱离了危险。巴茨博士完全康复回国后,美国权威医学杂志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详细报道了此事,同时发表了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戴蒙德教授的特别评论:“中国医务工作者纯正的热忱、良好的愿望和献身精神现实地提醒了我们,不论政治制度如何,这些品质是可以而且应该坚持的。”

 

1983年在华盛顿拜访曾救治过的BARCH教授

 

   1974年陈灏珠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把治疗经验、文献知识与最佳证据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抢救“奎尼丁晕厥”(严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这种方法在世界上属于首创,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疗效,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

   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到了70年代,陈灏珠已经是一位有名望的心脏病学专家。他被任命为中山医院第一任心内科主任。1978年被任命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1984年至2009年任所长。这期间他团结全所同志努力工作,先后建立心血管病专科病室、心内科专科门诊、心血管病监护病室、心脏导管室和超声诊断室等。治疗的心血管病病人不计其数。

   直到94岁因身体健康原因不得不离开临床一线,陈灏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一次例行查房。一方面为了诊治更多疑难病例,另一方面也为了提高低年资医师的外语水平,陈灏珠的查房是全英语交流的。这是下级医师和学生们最紧张也是收获最大的时候。他查房时对下级医师和实习医师要求严格,注意基本功的训练,听取病史汇报后,他总要亲自重点询问病人,检查体格,视、触、叩、听,一步一步,有条不紊。陈灏珠认为问病史、作体格检查是医生的基本功,应该是诊断疾病的主体、分析病情的主要依据,详细的体格检查,病人会感到温暖。陈灏珠在诊病时,特别注重体格检查,尤其强调心脏听诊在诊断心脏病中的价值。

 

冠脉介入治疗中

 

科研创新,求实进取

 

   早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间,陈灏珠作为一名年轻的心脏内科医师,就已在心脏内科学界崭露头角,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1954年他在国内首先发表诊治心肌梗死的论文;1958年报告了在临床工作中注意预防应用洋地黄及洋地黄类药物时的毒性反应的总结;1959年以后连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心导管检查、其他侵入性检查诊断心血管病、以及配合外科手术治疗心血管病的论文。这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使我国心血管病的诊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70年代后,陈灏珠在学术界已颇有名望,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中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研究创下了多个第一,并受到国际医学界的瞩目。

 

与上海市心研所同事摄于研究所大楼前

 

   陈灏珠是我国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病的奠基人之一。早在50年代,他就开始使用侵入性诊断技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瓣膜病。但直到70年代,我国在冠状动脉侵入性诊断和治疗领域还是一片空白。1972年,陈灏珠承担了上海市的重大科研任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便于1973年4月23日在国内首先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成功。这是我国冠心病诊断水平提高的一个里程碑,为冠心病的介入和外科治疗打下了基础。1972年,他率先主持的用经静脉心脏起搏法中止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成功,技术达到国际水平,为我国心律失常侵入性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心脏起搏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课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有关论文在1980年美国《PACE》杂志发表。他所著的《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一书被我国学者视为侵入性心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经典著作。1991年他又率先在国内报告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壁病变的研究工作,1995年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了冠状动脉腔内超声检查临床应用的论文。这一研究又大大提高了我国冠心病的诊断水平。

 

1973年4月23日在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导管室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成功

 

   陈灏珠也是我国研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与之相关的血液脂质变化的先驱者之一。他除最早在国内报告用单极胸导联诊断心肌梗死外,还率先进行配对调查阐明其致病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率先主持冠心病的辩证论治和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冠心病的工作并阐明其原理,相关课题于1977年和1978年分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有关论文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陈灏珠在70年代又首先主持进行我国健康人大规模血脂含量的调查,从血脂水平角度提出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病远较西方少见的原因。该研究的有关论文于1982年和1985年在第六届和第七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上宣读,并在英国《Atherosclerosis》杂志发表,他提出的中国健康人血脂值已被公认为真正的正常值。这些数据为我国心血管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受到国际同行的注目。

 

1984年7月23日中华医学会动脉粥样硬化座谈会合影

1985年在澳大利亚帕斯第七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作报告

 

   陈灏珠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学者之一。早在50年代他就根据研究结果高瞻远瞩地提出我国心脏病的病种变迁和流行趋势将随人民生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逐渐与发达国家接近,冠心病将成为最常见的病种,如今上述观点得到证实。他对上海市心脏病病种构成的监测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他还主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血管病人群的监测工作,有关成果获1993年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

   2010年,陈灏珠荣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最高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他的获奖感言是“勤学获新知,深思萌创意,实干出成果。”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正是凭借着勤学、深思、实干的这股劲儿,使他在医学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陈灏珠不仅是一位心血管病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家。他从1949年起开始担任内科学助教,1957年担任讲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1978年才晋升为教授并定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81年又被定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以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广博的知识将一批又一批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迄今他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52位、硕士24位,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医学生已不计其数。

 

1981年12月25日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组后排右二陈灏珠

 

   今天,陈灏珠已桃李满天下,有一些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心脏病学专家。他们对陈灏珠当年给予的谆谆教导仍然觉得记忆犹新,受益无穷。每一位听过陈灏珠讲课的学生都知道,他的讲课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如他在讲授心脏听诊时,以模仿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声音来配合讲课,给学生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讲解心电图学时,以常用的成语来描述一些心电图变化的特点,便于学生记忆,课堂效果非常好。他在临床示教帮助学生检查病人时,教育学生要把病人看作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的亲人,密切了医师与病人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他的“心血管内科继续教育十九年”课题获得1996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工作还获得了2001年上海市第八届银蛇奖的特别荣誉奖。

 

90年代用投影灯时代的讲课

 

   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陈灏珠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历年来,由他编写的教学讲义有40余种。他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三版(1990年版)于1996年获得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第四版(1996年版)于1997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他主编的12本专著都被同行和学生们视为珍品,其中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为代表国家水平之作,主编的《实用内科学》第十版、《实用心脏病学》第三版和编著的《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二版都达到国际水平。副主编的《实用内科学》第九版获得199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他还主译了世界医学名著《心脏病学》、《西氏内科学精要》、《默克老年病学手册》等。在百忙之中,他还曾为数十位中青年医师所编写的专著作序,鼓励他们著书立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陈灏珠常说的一句话。

 

进修医师索要签名

 

老骥伏枥,拓扶贫路

 

   陈灏珠曾任全国第七、八、九届政协常委,上海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和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从政协和民主党派工作退下来后的陈灏珠并没有闲着,在医、教、研工作之余,他仍然在思考着过去的一些提案,牵挂着提案里那些“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方案和“老、少、边、山、穷”这些地区的医疗发展状况。2007年,陈灏珠便和夫人韩慧华、女儿陈芸捐赠100万元设立了“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医学生完成学业。他与夫人生活朴素,将平时积累所得倾囊捐赠,反映了他们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后辈学子的期待。在过去的12年里,已有150余位医科学生获得院士基金的奖助,他们有的还在继续求学,有的则已经顺利地踏上了工作岗位,更有学生决定用这笔资金去完成心中医学援助的理想,将这份医者的“大爱”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扶贫情况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其中,健康扶贫是直接面对因病致贫与返贫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陈灏珠决定将自己的扶贫工作投入到沪滇对口帮扶事业中,主动积极发挥技术特长,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健康扶贫。2016年起,陈灏珠带领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连续开办四届 “沪滇心血管内科新进展培训班”,为云南省培养了200名基层心内科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陈灏珠亲自为他们授课、带领他们查房,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教授百忙之中为培训班讲课并演示手术,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其他教授们也常常是手术连上课,上课接手术,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奉献给了学员。2019年的结业典礼上,95岁高龄的陈灏珠刚经历了腰椎间盘狭窄压迫神经导致双腿异常疼痛,靠打针、吃药才略有好转,但他坚持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现场为所有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语重心长地说:“我是有诺必践,也希望大家在回到基层后能尽心尽力地救助病人。”

 

为社区居民诊病

 

   有的培训班学员在结业时提出,希望培训班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能把精湛的心导管技术带回云南,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更多的病患服务。陈灏珠认真思索后,与基金管理团队商量,提出了“先学、后教、再做”的六字方针,于2017年起开设为期六个月的“沪滇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带教进修班”,选拔优秀学员免费参加,至今已有45名医、护、技学员完成进修学习。他们回到当地,带动了许多基层医院的心导管室从无到有,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

 

 

   随着宗旨的不断深化,2017年基金最终定名为“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心血管疾病和肝肿瘤疾病诊治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分别由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和樊嘉院士担任学科带头人。2017年基金成功资助云南省6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杨康琳丹及48岁严重肝硬化患者王明学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葛院士和樊院士亲自主刀,分别完成了心脏及肝脏手术,这是首个由三位院士支持并亲自参与的慈善公益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心·肝宝贝”计划。以此为起点,基金逐年扩大在云南的救助人数,除了将重症病患接到上海救治外,还组成手术团队赴当地进行诊疗教学。在项目执行至今的四年时间里,已成功救助来自西部地区贫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儿和14位肝脏疾病患者。

 

 

   2019年,陈灏珠院士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轻轻拿起纪念章深情一吻的瞬间,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一吻的背后,是他从医、从政、执教、科研整整70年的艰苦奋斗,是他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从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那天起,他就时刻关爱着世间每一颗跳动的心,他的人格力量和学术成就激励着无数后来人迈向新的辉煌。

 

 

 

(文稿、图片摘自复旦上医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12 上医校友会  电话:(86-21)54237741 54237326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邮箱:syxyh@fudan.edu.cn    沪ICP备15021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