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 新闻公告 >> 新闻中心

复旦上医原创话剧《我们的西迁》即将上演!主题曲MV今日首发,一起来看!

 

 

 

      1955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支持大西南的决定。为响应号召,钱惪、左景鉴、石美森等400余名上医前辈,毅然溯江而上,远植巴山渝水,创建了重庆医学院及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儿童医院,为大西南的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书写了壮美篇章。

 

难忘史诗气韵,秉承家国情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复旦上医创排了原创话剧

《我们的西迁》

将于6月27日上演

 

 

让我们一起回望和致敬那段不凡的历史

纪念西迁前辈的大义奉献

铭记一代代上医人教育救国

教育报国和教育强国的初心使命

品悟上医

“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精神的生动实践

 

传承上医红色血脉

接过时代重任的接力棒

唱响西迁主旋律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史学习教育

院史原创话剧《我们的西迁》即将启幕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
 

2021年6月27日(周日)14:30

2021年6月27日(周日)19:30

 

【演出地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8号楼3楼福庆厅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79号)

 

【出品】

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

【监制】

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首批西迁人员从上海登船启程,目标——重庆。从此拉开了上医西迁的序幕,也开启了上医与重医、上海与重庆之间长达60多年的血脉情缘。

     话剧展示了复旦上医“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传统,全剧包括序幕、母鸡下蛋、启程之前、创建重医、创业维艰、砥砺前行等六幕十三场,全剧50余个角色全部由医学院师生和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出演。

     观剧过程中,观众们将与演员们一起重走前辈西行之路,重温西迁精神,汲取西迁力量。

 

领票信息

请继续关注复旦上医公众号

敬请期待后续演员定妆照大放送!

 

 

主题曲《西迁》发布

师生、医生、校友共同参与创作

 

 

歌曲主创名单

作词/作曲/主唱:李发红

编曲:毛覃愉

和声编配/合唱指导:郑雨薇

合唱/和声:应天雷、陈迪、虞惟恩

录音/混音:王正基

MV摄像:殷方成  剪辑:马楚涵

 

     本首歌曲由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李发红担任词曲创作与主唱,由肿瘤医院病理科医生郑雨薇担任和声编配与合唱指导。基础医学院研究员应天雷老师与两名复旦大学合唱团成员——来自临床医学专业的陈迪、虞惟恩同学共同参与了合唱演绎。虽然主创团队并非音乐科班出身,但受到老一辈上医人西迁精神的感召,大家在演唱每句歌词时都满怀深情,每一个音符中都饱含对上医西迁开拓者们的崇敬。

 

     主创团队们希望聆听者能从曲目中汲取西迁精神的力量。以音乐为媒介,在话剧呈现之外,通过旋律起承,让大家看到前辈们当年斗志昂扬的青春风貌,感受其守护生命的本心、奔赴祖国需要的斗志。

 

让我们跟随歌词

一起聆听创作者们的心声吧

 

 

     对于这一颇具历史情怀的创作,本曲的主创、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李发红一直希望能将情感自然地融进词律。曲目开篇,“从东到西”简简四字点出全曲背景,“古塔朝阳别故园”描绘出了四百余位上医人倾力西迁的画面。西迁之路,要走多久?有多漫长?李发红在首句为聆听者抛出了一个好问题。谈及答案,李发红笑言:“我觉得是开放性的。可以理解为是从上海到重庆,也或许是从割舍繁华到拥抱清贫,甚至是从那个年代走到今天、走向未来,因为这一路,我们始终都在前行。”

 

 

     1955年的西迁,老一代上医人是乘船渡江至重庆的。大河向东,从黄浦江畔到巴山楚水,自是“逆流而上、溯江而去”。参与合唱的基础医学院研究员应天雷表示,“一声唤”虽轻描淡写寥寥三字,但其中隐喻的家国情怀令人思之动容。“当年的前辈们,始终把自己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位置,只要国家一声需要的召唤,就能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投身祖国大地。”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呼唤融为一体,是当年西迁的诠释,亦是今日上医的传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李发红是重庆人,她笑言写到“山城有雾”时心中尤有亲切:“重庆是多雾的,但老前辈们的西迁之行一定是有路的。”主副歌段衔接部分,参与和声演唱的同学、2017级临床八年制专业学生陈迪和2017级临床五年制专业学生虞惟恩一直在录音棚里反复习唱,两人对后句印象尤为深刻:“‘心中无尘、脚下有土’太有画面感了!前辈们躬行前进、心中坚定的模样跃然眼前。”

     纵使前路浓雾,我心不染阴晦之尘,笃然前行,脚下厚土自有路。

 

 

     一首歌的创作,总要有些专属的特征。在前句提及重庆“山城、雾”的地理特征后,李发红认为“应当突出这是一段医学教育的史诗”,随即简洁而不失详实地述说了行医持书、学者浇筑的岁月记忆。无悔日夜,倾力付出,一方医学碱地,便在上医前辈与当地人民的一起精心耕耘中得以日渐丰沃。肿瘤医院病理科医生郑雨薇在编配和声时,特意将这段副歌设计为轮唱。在主唱高歌昂扬之后,一众和声分赴而至——让人们在旋律中感知先贤们在西迁前方高歌前行、代代后人接力秉承的画面。西迁难忘,传承继来。

 

 

     写至副歌部分,李发红落笔医者初心:“我们行医做的事是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但不应是神化的、非常高空的。当年的重庆很穷,是山城,我不想把当年的医护人员神化成无所不能的天使,他们也是凡人,也是接地气的,是踏踏实实行走在山间村落为生命奔忙的人。”生命之河奔腾向前,医者救治的日夜奔赴也如大河般涌然不息。正是那份为生命的执着奔赴,衬出了“凡人”先贤们的仁心巍峨。

 

     白色巨塔,是医者心中永恒的坚守。红枫满园,是西迁先贤情切的教诲,也是对枫林上医的眷念。

 

     这一曲目听来十分温暖。在作词时,李发红没有特意刻画前辈们西迁生活的艰苦,而是留墨于他们给予后人的温暖、仁善、传承、希望。“虽然当时西迁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比较困难,但老前辈们的内心是富足的、温暖的。”

 

     生命的枫叶红了故园,绚烂恒久,一如西迁前辈们的精神,仍传于今,传承上医。

 

(图片、文稿来源:复旦上医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12 上医校友会  电话:(86-21)54237741 54237326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200032 邮箱:syxyh@fudan.edu.cn    沪ICP备15021916号